关于审判人员可否担任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的批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1 11:02:01   浏览:87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审判人员可否担任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判人员可否担任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的批复

1984年1月11日,最高法院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关于审判人员可否担任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的请示收悉.经我们研究认为: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以不担任委托代理人为宜,如受委托的审判人员是委托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且不在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工作的,可作为特殊情况准许.
此复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2004年)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的公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7月2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4年7月27日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4年7月22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议案,经审议,决定对《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第九条第(三)项修改为“(三)有不少于五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工作人员”。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后,重新公布。

             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2002年5月31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7月22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人才市场活动,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维护人才、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人才资源的科学开发配置,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人才应聘以及与之相关活动的管理,适用本条例。
  劳动力市场管理,按照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才,是指具有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相应资格或者能力的人员。
  第四条人才市场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保障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市场发展。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省外人才以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者担任顾问、咨询专家等形式,来本省工作或者提供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人才向国家、省重点加强的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才市场的指导、管理、检查、监督。
  工商、公安、财政、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人才中介机构
  第八条本条例所称人才中介机构,是指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中介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的组织。
  第九条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金)或者开办资金不少于人民币十万元;
  (二)有与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相适应的场所和设施;
  (三)有不少于五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工作人员;
  (四)有规范的名称和章程;
  (五)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应当向人事行政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人才中介机构章程;
  (三)办公或者服务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四)验资证明;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所需资料。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发给《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人事行政部门对人才中介机构实行《许可证》年度验证制度。
  第十一条省直单位、中央在闽单位、省外单位设立人才中介机构以及设立冠以福建省名称的人才中介机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其他人才中介机构的设立,必须经所在地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
  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专营或者兼营人才信息网络中介服务的,必须申领《许可证》。
  第十三条人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依法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四条取得《许可证》的人才中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人才中介服务。
  人才中介机构改变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以及停业、终止的,应当向原批准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人才中介机构可以依法从事下列服务:
  (一)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提供择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接受用人单位书面委托招聘人才;
  (三)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
  (四)组织人才培训;
  (五)人才素质测评;
  (六)经批准举办人才交流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服务项目。
  第十六条人才中介机构可以在规定业务范围内接受用人单位和个人委托,从事人事代理服务。
  开展下列人事代理业务,必须经过省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授权:
  (一)流动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
  (二)申报或者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其他需经授权的人事代理事项。
  第十七条人才中介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公开服务内容和程序,向社会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和本省的规定。
  第十八条人才中介机构不得提供虚假或者过时的信息,不得以招用人才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九条人才中介机构可以依法建立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维护行业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人才招聘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可以选择下列方式:
  (一)委托人才中介机构;
  (二)参加人才交流会;
  (三)发布人才招聘信息;
  (四)运用人才信息网络;
  (五)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一条本条例所称人才交流会,是指举办人才集市、人才招聘会、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等人才交流活动。
  第二十二条举办人才交流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人才中介服务资格;
  (二)有与交流会规模相适应的社会需求;
  (三)有相适应的场所、人员和服务设施;
  (四)有完善的组织方案和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条举办人才交流会,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
  跨行政区域举办人才交流会,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举办冠以福建省名称的人才交流会,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人才交流会。
  第二十四条举办人才交流会,应当向相应的人事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人才交流会的举办单位,应当对招聘单位的主体资格、招聘行为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并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发布的人才招聘信息应当真实。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得向应聘人员收取报名费、押金及其他费用,不得扣压应聘人员的任何证件,不得侵犯应聘人员和其他单位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委托人才中介机构代理招聘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不得聘用下列人员:
  (一)正在承担国家和本省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未经原单位同意应聘的;
  (二)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者曾经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尚在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暂时不能流动的其他人员。 第四章人才应聘
  第二十八条人才应聘不受单位性质、个人身份、户籍和性别等方面的限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应聘人员应聘时,提供的居民身份证、护照、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有关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第三十条在职人员需要解除合同或者辞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对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的,应当予以同意,并自同意之日起十日内办理相关手续;逾期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应聘人员离开原单位时,应当按照与原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或者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处理有关事宜。原单位不得在国家和本省的规定之外另行设置限制性条件。
  应聘人员离开原单位时,不得带走原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和设备器材等;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原单位商业秘密;不得侵犯原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应聘人员离开原单位时,按照规定需要办理转递人事档案和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原单位和有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应聘人员离开原单位之日起三十日内,分别按照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办理。
  聘用单位没有人事档案管理职能的,原单位应当向人事行政部门授权管理人事档案的人才中介机构移交人事档案。逾期不移交人事档案的,人事行政部门可以直接调转。
  原单位或者经授权管理人事档案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不得出具虚假的证明和材料。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经双向选择达成意向后,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人才流动争议处理
  第三十四条处理人才流动争议,应当按照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因流动而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处理。没有规定或者约定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人事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处理。
  当事人向人事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处理的,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调解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无《许可证》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责令立即停止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人才中介机构超越《许可证》核准的服务范围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三)人才中介机构未经批准举办人才交流会的,责令停办,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四)人才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作出虚假承诺的,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五)用人单位在招聘活动中向应聘人员收取报名费、押金等费用的,予以警告,责令退还,并处以违法收取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六)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招聘不得聘用的人员的,责令改正;故意招聘的,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在人才招聘、应聘和中介服务中,侵害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有关单位和应聘人员在招聘、应聘活动中提供虚假材料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九条人才中介机构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收费的,由财政、价格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十条人才中介活动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或者其他法律、法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予以查处。
  第四十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人才市场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侵犯应聘人员、用人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合法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条例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包头市奶牛良种繁育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大常委会


包头市奶牛良种繁育管理条例

(2003年9月26日包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03年1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2003年12月15日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管理,规范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经营秩序,提高奶牛品种质量,促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奶牛良种繁育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奶牛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推广和实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实用技术。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奶牛良种繁育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旗县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旗县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奶牛良种繁育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奶牛改良方向区域规划和奶牛良种繁育体系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奶牛的系谱。
旗县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奶牛的系谱。
第七条 奶牛繁育应当实行人工授精或者胚胎移植。
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对奶用种公牛进行种畜鉴定,合格的种畜方可用于人工授精。
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
第八条 从事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凭许可证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由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并实行年检制度。不具备发证和管理条件的旗县区,可以由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发证并管理。
第九条 从事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发给《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一)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品种符合本市奶牛改良方向区域规划和良种繁育规划;
(二)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质量符合品种标准;
(三)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四)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合格;
(五)兽医卫生条件合格。
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人申请《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20日之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
第十一条 经营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必须在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品种范围之内,并附有种畜系谱、《种畜禽合格证》和兽医检疫机构出具的《种畜禽健康合格证》。
奶用种公牛及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应当从非疫区购进,购进的奶牛及奶用种公牛要进行现场检疫,防止疫病传入。
经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进入本市经营国外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报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人员,必须取得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
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资格证实行年检制度,未经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不得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
第十三条 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的人员,必须填写由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的奶牛系谱及系谱汇总登记表,将奶牛系谱交饲养奶牛的单位和个人保存,并将系谱汇总登记表报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存档。
第十四条 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的人员,必须使用有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由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必须严格遵循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操作规程。
第十五条 饲养奶牛的单位和个人对实行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奶牛,应当按照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系谱,保存完整的系谱档案资料。
第十六条 饲养奶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时,应当选用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
第十七条 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的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经营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
(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仍然从事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经营活动的;
(三)经营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之外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
(四)经营未附具奶牛系谱、《种畜禽合格证》、《种畜禽健康合格证》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
第二十条 未取得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执业资格证书,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的,由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收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器材,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器材。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执业资格证书。
(一)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许可证未经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仍然从事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活动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填写系谱及汇总表的;
(三)使用无经营权单位和个人经营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
(四)使用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鼓励使用和允许使用之外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
第二十二条 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罚,造成单位或者个人经济损失的,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参与和从事奶牛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经营活动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对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未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奶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执业资格证书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奶牛良种繁育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